中国人的“气”从何而来?
眼下高温持续
正值迎峰度夏天然气保供的
关键时期
作为珍贵的清洁能源
天然气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它跨越时空
以巨大能量
带来光明、温暖和希望
赋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但你是否想过
这点燃后闪烁蓝色光芒的神奇物质
究竟是从哪来的
此刻
“深海一号”能源站
正岿然屹立于祖国南部海域
宝贵的天然气资源
正从海面之下的地层深处喷薄而出
穿过井口进入能源站
处理、加工、外输
这是刚过完3周岁生日的“深海一号”
日复一日高效运转的工作写实
而要问这些天然气的生日是什么时候
则至少要追溯到2700万至3300万年前
“深海一号”是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李彦昭 摄
天然气是一种多组分的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烷烃
研究表明
迄今几乎所有商业天然气
均系沉积有机质生成
远古时期的生物遗骸和泥沙
一起沉积地层之下
在高温高压等因素作用下
经慢慢转化及变质裂解
而产生气态化合物
天然气可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伴随原油共生
与原油同时被采出的叫伴生气
非伴生气包括纯气田天然气和
凝析气田天然气
在地层中都以气态存在
2023年11月14日,我国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Ⅰ期开发项目投产。该项目位于渤海中部海域,区域平均水深约20米。宋巍 摄
天然气资源不仅埋藏在
广袤的陆地深处
蔚蓝的大海深处同样可以探其渊薮
受太平洋板块
向亚洲、大洋洲的俯冲影响
在我国的渤海、黄海和南海等海域内
产生了一系列的沉降盆地
这些盆地内广泛发育了
含气岩系沉积
“深海一号”大气田的天然气来自于
数千万年前的烃源岩中
埋深度超过4000米
经历各种地球化学作用的生物残骸
形成优质的烃源岩
烃源岩产生的天然气
通过断裂和缝隙储存到
“深海一号”大气田地下的气藏中
截至今年5月
“深海一号”已累计产气超80亿立方米
2024年2月,随着最后一个模块吊装就位,“深海一号”二期综合处理平台海上安装作业全部完成,我国南部海域首个“四星连珠”海上天然气田生产集群由此建成。贾雪东 摄
位于崖城13-1气田和
“深海一号”能源站之间的
“深海一号”二期项目正全速推进
投产后可使“深海一号”大气田
高峰年产量由30亿立方米
提升至45亿立方米
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气源地
大量的油气水混合物
从海底抵达“深海一号”能源站后
就会“分道扬镳”
经由设备处理脱水、脱烃的天然气
会在干气压缩机的助力下
顺着海底管线向着陆地奔去
分离产生的凝析油
经处理合格后储存在平台4根立柱中
之后再通过动力定位油轮外运上岸
海底管道
是保障海气平稳登陆的“生命线”
平均每日约有10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
经过“深海一号”能源站处理后
穿过691公里的海管
登陆位于广东珠海的高栏终端
经脱碳、脱汞等工序
再次处理达标后汇入管网系统
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千家万户“见面”
截至今年6月
高栏终端已累计外输
来自“深海一号”的天然气超42亿立方米
高栏终端天然气外输量占广东省天然气消费总量的近五分之一,惠及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11个城市,有力保障粤港澳大湾区100余家企业、8000多万人口的用气需求。邱婷 摄
“10周岁”的高栏终端处理着
同样迎来投产10年节点的
南海东部海域白云气田群
7个气田的来气
目前每日有超过19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
源源不断地从这里
外输至广东天然气管网
遍布于城市地下的天然气管道
不仅是打通能源迈向用户
“最后一公里”的“大动脉”
承担着将天然气从开采地或处理厂
输送到城市配气中心
或工业企业用户的任务
还是连接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
重要能源通道
从用平板车拉来的
一个个呛鼻的蜂窝煤
到扛着爬上楼的
几十斤重的液化气罐
再到直接通到
家中灶台、热水器的清洁天然气
不断优化的能源结构
和更为充实的能源“粮仓”
让每一个中国人真真切切地体会到
时代发展给生活带来的进步和改变
今年以来
我国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加速建设
“全国一张网”不断完善
预计全年新增管道里程超4000公里
按照规划,到2025年
横跨东西、纵贯南北
覆盖全国、联通海外的
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将更加完善
富煤、贫油、少气
这是地理书上对中国能源资源禀赋
最直白而真实的概括
从陆地到海洋
从常规到非常规
尽管无数勘探开发工作者
奋斗不息
但只靠我们自身的产气能力
仍不足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
对天然气资源的巨大需求
2023年
国内天然气消费规模再创新高
全年天然气消费量3945亿立方米
增量282亿立方米
同比增长7.6%
上图数据指某类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LNG(液化天然气)
是天然气的液态形式
在运输和存储上具备优势
天然气经过处理后
被冷却至大约零下162摄氏度
即由气态变为液态
液化天然气体积仅相当于
同量气态天然气的600分之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中国海油自诞生之初
就有着开放合作的强大基因
“可考虑引进LNG的试点,
先在广东试点。”
1998年,国务院批准
广东先行LNG试点
以中国海油为主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拉开了我国
探索进口LNG产业发展的序幕
在多方合力共同支持下
我国首个进口LNG项目加速向前
2006年5月,首船来自澳大利亚的LNG资源运抵大鹏LNG接收站。
摸索中前进
终迎历史性突破
2006年6月28日
广东大鹏LNG项目
一期工程正式投产
一船船来自大洋彼岸的天然气
运抵大鹏LNG接收站
存入巨大的LNG储罐
经处理后通过长输管线
润泽珠三角地区千家万户
2023年6月2日,中国海油广东大鹏LNG接收站累计向下游供气达1亿吨,成为中国大陆首个供气突破亿吨的接收站。
从大鹏起步
中国海油加快提升自主可控的
LNG储罐设计建造能力
克服重重困难、凝心聚力攻关
成功打造“CGTank®”
储罐核心技术体系
填补国内超大容积LNG储罐
自主设计建造技术空白
从16万立方米到22万立方米
再到全球最大的27万立方米
在漫长的中国东部海岸线
一个个巨大的储罐拔地而起
属于亿万中国人的“能源粮仓”
正面朝大海、迎着日出
自信昂扬地挺立在世界面前
今年6月30日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
全球最大27万立方米LNG储罐群
在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建设完工
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LNG储备基地
盐城“绿能港”目前共拥有
6座27万立方米LNG储罐和
4座22万立方米LNG储罐
总罐容达250万立方米
盐城“绿能港”项目将与西气东输等国家主干管网实现互联互通,持续为苏、豫、皖、鲁等省供应天然气资源,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侯凯邀 摄
目前
中国海油共运营5座“绿能港”
总罐容达554万立方米
每天有大量的天然气
从“绿能港”出发
以气态或液态的形式
通过管道、槽车等外输方式
满足城市燃气和工业燃气需求
截至2023年底
国内已建成LNG接收站28座
年接收能力超过1.16亿吨
规模位居国际前列
因资源分布不均
LNG产地与需求地
之间往往相隔数千公里
海上船舶运输是长距离情况下
连接LNG资源和
国内用户的重要“纽带”
随着国内LNG接收站的
规划布局和陆续建成投产
增强LNG运输船
自主设计建造及运营能力
加快打造自主可控的LNG运输船队
成为又一重要攻关领域
LNG运输船被称为
世界船舶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建造过程十分困难
技术挑战性极大
现仅有少数几个国家的造船厂
具备这项能力
2008年
为服务保障大鹏LNG项目
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
大型LNG运输船“大鹏昊”交付投运
至此
被外方船企掌控多年的
大型LNG船建造局面被打破
装载大量LNG资源的“大鹏昊”正缓缓驶向大鹏LNG接收站码头。刘国芳 摄
2012年6月
中国海油旗下子公司
通过持股部分LNG运输船的形式
开始布局LNG海上运输产业
中国海油也由此成为国内首家
涉足LNG海上运输的能源企业
此后10余年
中国海油加大LNG运输船投资建造力度
联合中国船舶、中远海运等国内企业
稳步提高LNG运输船
建造、监造、运营管理等方面能力
“绿能瀛”被形象地称为海上“超级冰箱”,具有综合能耗低、舱型兼容广、载货能力强、航线匹配佳四大显著亮点。
今年5月15日
我国最大规模的LNG运输船建造项目
首制船“绿能瀛”
在上海长兴岛完工交付
6月30日
“绿能瀛”首航归来
向盐城“绿能港”LNG储罐卸液
双“绿能”聚首
共同执笔描绘绿色低碳美好图景
2024年6月,“绿能瀛”开启首航,运回近6万吨液化天然气,并向盐城“绿能港”液化天然气储罐进行首次卸液。侯凯邀 摄
从16年前初尝喜悦的“大鹏昊”
到如今走向成熟的“绿能瀛”
在产业链“链长”的带动下
我国LNG运输船自主设计建造能力
不断夯实的同时
船舶配套装备的自主化率也由
20%左右提升至70%左右
一艘船串起一条链
一条链激发
中国制造、奋发图强的澎湃动力
在过去
支撑LNG船关键设备和基础材料的
国内配套企业只有20多家
如今这一数量已经超过了130家
7月16日
我国2024年上半年
造船业最新数据发布
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
我国有14种船型新接订单量
位居全球首位
过去一年
我国LNG运输船等绿色船舶订单
快速增长
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
国际市场份额达到57%
强国建设,必经略于海洋
向海而兴、向新而行的中国海油
正坚定地与合作伙伴携手并肩
以“链”汇力 向新而行
为加快培育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
创新奋进
天然气是当前人们可利用的
支柱性能源之一
在全球能源低碳转型
和我国“双碳”目标背景下
天然气以其清洁、高效的特性
正逐步成为推动能源供给革命
构建多元能源供应体系
强有力的 “绿色引擎”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
国内生产、管道进口和LNG进口的
天然气多元化供应格局
2023年我国LNG进口量超7000万吨
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LNG进口国
今年上半年
国内LNG消费量为1900余万吨
同比增长超30%
中国海油作为LNG产业“先行者”
持续强化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以打造LNG接收站、LNG加注中心
LNG船舶、LNG岸站等为着力点
稳步推进“气化长江”“气化珠江”等
战略落实落地
不断做强做大LNG全产业链
已发展成为
全球第二、中国最大的LNG贸易商
一个以天然气为支点的
绿色产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看城里城外
从储气库、加气站、气化站
到天然气发电厂
绿色动能在绿色厂站涌动
看江河山川
从LNG动力船、加注船
到LNG重卡、牵引车
绿色动能在绿色交通涌动
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之下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成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深厚而绵长的底色
2024年7月初,我国首艘江海全域全季作业LNG运输加注船“海洋石油302”在宁波舟山港为国际航行船舶开展“船对船”加注作业。这也是“海洋石油302”交付运营后的首次加注。汪舒婷 摄
时间洪流不停向前
只有潜心扎锚的人
才能稳住自己的风帆
中国海油纵深推进增储上产攻坚工程
从南到北、从海到陆
积极构建海气、煤层气、LNG
“一体化”天然气资源池
在冬季采暖、迎峰度夏等
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向更深处挺进
从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
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
到我国首个深水深层大气田
宝岛21-1
我国首个超深水超浅层气田
陵水36-1
再到扎实推进的
三个万亿方大气区建设
中国海油扎根蓝色国土
不断创造新奇迹
向深而进,向高而攀
一路走来
我们筑起一座座“钢铁城堡”
建起一个个大型储罐
造起一艘艘超级巨轮
以只问敢勇的向上托举
让源源不断的天然气
成为始终守护你我
光明与希望的坚实臂膀
让能源的饭碗越端越稳、越端越牢
让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能源志气、骨气、底气足够强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
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
我们与一方天然气的故事
仍在继续
……
参考文献
[1]邱中建等.中国油气勘探(第四卷 近海油气区)[M]. 地质出版社,1999.
[2]马宝林.天然气形成的沉积特征及寻找方向[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6.
[3]央视网.我国油气管网布局不断完善 打造“四大战略通道+五纵五横”的干线管网格局 [OL]. https://news.cctv.com/2024/06/14/ARTI5PjlL5szRyoMam4vmLQi240614.shtml.
[4]费伟伟.我国引进液化天然气项目全面启动[N].人民日报,2003-03-09.
[5]央视网.我国规模最大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建成 我国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总接收能力超亿吨[OL].https://tv.cctv.com/2024/06/30/VIDESp1rVu3BBSxZbk86L3qR240630.shtml.
[6]林琳,吕中正,方敏.大型LNG运输船驶向产业深海[N].人民日报,2023-08-17:7.
[7]央视新闻.全球超七成订单被中国拿下 我国造船业上半年成绩单来了[OL].https://news.cnr.cn/native/gd/kx/20240716/t20240716_526795490.shtml.
[8]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行四海立潮头——2023年中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N].中国船舶报,2024-02-02:3.
[9]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4)[R].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24:5-7.
策划|刘益政
制图|胥新 吴天昊 王文兵 刘益政
制作|刘益政
文字&编辑|刘益政
责任编辑|高舒淇
监制|张宗鹭
更多推荐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